close
最近跟爸爸的關係不太好
我突然有個感觸
我好像很少"思念"自己的父母

簡單來說
就是當我遇到困難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
我第一個會想到的是我的朋友們
甚至我發現
這一陣子我跟我指導教授聊天的時間和次數
都還比我爸爸還要多

我好像很少有機會跟自己的爸爸敞開心胸交談

自從上大學住外面以後
我每年不在家的時間就遠大於在家的時間
雖然媽媽過世以後
我回家的頻率比以前多了很多
不過我每一次回家的心情
似乎都是抱著"盡義務"的想法
因為爸爸年紀大了, 能跟爸爸一起過年過節的機會不多 ... etc
類似這樣的想法

但是好像很少因為"很想爸爸"所以才回家

爸爸年紀大我蠻多歲的
以前曾經是職業軍人
又受過日本教育
以前媽媽還在的時候
我跟他幾乎是沒辦法溝通的
除了年齡的代溝以外
我對於他那套日本式教育加上軍人般的要求實在無法接受
他就是那種在子女面前不苟言笑
絕對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真的做錯了, 他會找10個理由搪塞)
也很少主動誇獎子女的爸爸

隨著媽媽過世了
爸爸年紀也大了
我們之間的關係的確有好轉
不過這似乎改變不了他的本性
或許在像他那樣經歷過戰亂和貧窮年代的人
對於錢往往都看得很重
我開始覺得他在錢這方面真的蠻現實的
而如同前面所說
我也認為他會把我不好的一面牢牢記住
但是卻很少主動誇獎我表現好的一面

例如說知道我身體情況的朋友
見了面總是會噓寒問暖一番
但是我似乎沒印象爸爸有主動關心過我

當然爸爸有很多優點
例如說他很負責, 他也很務實, 他對家庭非常有責任感
不過除了這些, 他給我的溫暖實在不夠多
而我們很多觀念真的是無法溝通的

當然這不能怪我們
我們的年紀和生長的年代
註定了我們觀念上的不同
重點在於如果雙方都不能設身處地幫對方著想
那就什麼也不用說了

我是到了最近才猛然發現
原來我不會有"很想爸爸", "很想回家"的感覺
原來我遇到挫折的時候, 不會第一個打電話給爸爸 ...
當然, 我現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
也大部分是爸爸無法解決的
可是家庭的存在
往往不在於實際的意義
而是在於給子女一個避風港

可惜對我來說
回家是盡義務
並不是回家找溫暖

以上是最近有感而發的心得
除了在家附近工作或求學的人以外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在家的時間都遠大於在家的時間
只是我不曉得大家都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回家看父母就是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